WFU

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

試試這五招,讓你告別拖延症


作者:林逸婷




人為什麼會拖延?


我算是不太會拖延的人,不過工作上常常遇到別人延遲的情形。像是資料遲交、文件沒處理、從下定決心到採取行動之間需要歷經很長的時間。有些人甚至很坦白地跟我說,他們是拖延症末期患者。

因此,我對於為什麼會拖延、如何才能少拖延,一直很感興趣。拖延其實涉及很多面向,小至網購的包裹一直堆在地板上沒有拆箱整理,大到明知應該要好好學習退休理財規劃卻一直懶得開始,其實都可以是拖延症的一種。
 
說到拖延啊,一定得提「拖延心理學」這本經典好書!書的前半段詳細分析了人為什麼會拖延的理由。

有人可能是太過完美主義而害怕失敗,索性就用拖延當作表現不佳的藉口;有人則是怕自己表現得太棒、太成功而要面對不熟悉的生活形態,因此拖著不敢邁出舒適圈;更有人把拖延當成一種不合作運動,那是他們反抗權威的方式。


成長心態,不要完美主義


如果硬要選一個的話,我覺得我比較偏完美主義那一型。

2019年有一本很紅的書「心態致勝」,書裡頭說,人的心態分成兩種:固定心態與成長心態。固定心態者認為人的智力跟能力是與生俱來的。而成長心態者則相信智力可以隨著學習而成長。

以前的我是個徹頭徹尾固定心態者。沒辦法,從小經歷的教育環境灌輸的就是這樣的觀念。我曾認為結果的好壞,就代表了你這個人的成功或失敗,因為害怕挫折、害怕讓自己看起來不優秀不聰明,而不敢接受挑戰。

但是近幾年心態慢慢有了轉變,現在的我不需要再去證明自己。其實看一件事情最重要的不是結果如何,而是我有沒有得到樂趣?能不能從中學習與成長?

不要擔心某一次的成敗與否會定義你這個人,把每個挑戰視為一個學習的契機。表現得很優異,那當然很好。但表現不佳被人批評,也是改進就好,並不會世界末日。

想給拖延症完美主義者的一句座右銘就是「先求有,再求好」。先把大架構做出來,有多餘時間再琢磨小細節。就不會為了力求完美,總是卡在第一步動彈不得了。


把大目標拆解成小任務


幾乎所有拖延書籍都一致推薦的秘訣,就是任務拆解!所有的大目標其實都可以拆解成小任務。這些任務要具體而明確,且第一步驟可以設計成盡量簡單、容易上手。

例如「準備一場演講」是一個很大的目標,但是我們可以拆解成:
1. 蒐集資料找靈感。
2. 心智圖或便利貼發想內容。
3. 擬定大綱流程。
4. 初步PTT製作。
5. 圖表製作及精修。
6. 排練試講。

當一個巨大的目標橫在眼前,很難精準地估計該花多少時間處理,拖延者往往會過度樂觀,以為自己很快就能搞定。(想像一下小時候總是在最後一週壓死線趕暑假作業的情景吧!) 或者因為該做的事太多而心生畏懼,不知從何著手。

但是透過任務拆解,將各個細項具體化,比較能按步就班地掌握進度。而且能透過簡單的第一步,減少抗拒感、幫助我們進入狀況。


待辦事項清單


子彈筆記搭配待辦事項清單,也是很推薦的拖延管理工具。尤其是有注意力缺失症的情形下,藉由待辦清單一次專注在一件事上,可以減少很多錯誤及遺漏的發生。

此外,每天把待辦事項一一打勾完成時,藉由這樣小小的肯定,不但可以得到掌控生活的信心,大腦也會釋放多巴胺,讓人自我感覺良好,因而更想重覆這樣的正向行為。

但是待辦事項要怎麼設呢?這就是一門學問了。相信大家一定聽過所謂的時間管理四象限,依緊急不緊急、重要不重要來區分。不過分完四象限後,然後呢?通常也不知該怎麼進行下一步。





依我的看法,其實可以這樣分:

1. 緊急且重要:大多跟有截止期限的工作有關。請排入當日待辦事項,務必儘快完成。或者,下次請早點處理,不該讓重要的事拖延過久而變得十萬火急。

2. 不緊急但重要:通常跟人生的大目標有關,理財、健康、學業等等。一樣必須拆解成小任務、放進每天/每週的排程。這一項最常被忽略,但是如果你的待辦清單沒有這一類的話,就等於人生的停滯不前。

3. 緊急但不重要:例如繳一些快到期的帳單,跑郵局寄信,回覆某些問題等等。這個項目瑣碎而煩雜,可以考慮兩種處理方式:一是用零碎時間順手處理掉,第二,外包給別人做。如果你真的是大忙人,乾脆請個助理做吧。

4. 不緊急又不重要:追劇或滑手機看社群軟體之類的。有些書裡甚至會建議把這個項目列成「不要做的清單」。例如:「我今天用臉書的時間不要超過30分。」「我今天看電視不能超過一小時。」等等。


先做十五分鐘:把藉口轉換成獎勵


有沒有注意到,當我們即將開始拖延的時候,會突然想做其他的事情呢?

「我應該要開始寫企劃案了,可是沒有靈感,先看一下電視好了。」

「我應該要整理儲藏室,可是好累喔,先睡一下好了。」

有意識地了解到自己是在拖延,就能夠辨認出那個行為是真的需求還是藉口。

然後我們需要做的,就是轉換一下心態,把藉口變成獎勵。

所以我們應該這樣想:「雖然沒有靈感,但是我想試著先寫企劃15分鐘,寫完之後就可以看電視了。」

「我累了,所以我整理儲藏室15分鐘就好,再去睡覺。」

15分鐘短短的,因此一般人不會把它看作太大的負擔,況且做完這件事之後就可以正大光明地獎勵自己,讓你更有動機去開始著手這件討厭的事。

很神奇吧!不過是順序對調一下,心境就截然不同了。


五秒法則


五秒法則其實是一本書,作者在把自己的中年人生過得一塌糊塗、瀕臨離婚與大筆負債的當下,有一天在電視上看到火箭升空的轉播。「五,四,三,二,一,發射!」

於是她默默下了個決定,隔天鬧鐘一響,她也在心裡倒數五四三二一,然後毫不猶豫地起床,把自己像火箭一樣發射出去。

之後她把五秒法則應用在生活的各個層面,督促她去面對生活中的艱難困境,終於東山再起。

因為大腦做決定的方式,不是理性思考,而是根據你的「感覺」。一旦你猶豫,就會開始思考那些該做的事有什麼令人不快的感覺,憂慮、害怕、不適感襲捲而來,然後你就會勸自己別去做了。

所以,需要倒數五秒,在大腦還來不及猶豫前,就打破遲疑、採取行動。

你可以使用法則來改變行為,例如戒菸戒酒;可以用來鼓起勇氣,例如勇敢爭取或表達自己的想法。

不過其中運用起來,我覺得最有幫助的是運用法則「轉念」。我有時會陷在負面情緒的迴圈裡頭,無論是焦慮、憤怒、或是沮喪,而過度悲觀。此時就默默倒數五秒,讓大腦跳脫這個迴路,提醒自己,情況根本沒那麼糟。

至於如何用法則來停止拖延呢?五,四,三,二,一,然後就動起來,去實行待辦清單上的事項吧!


以上五個方法,是我試過最有幫助的,有加入一些自己的統整與延伸應用。推薦每個覺得自己在拖延,或懷疑自己有拖延傾向的人,可以看看這一類型的書。不但有實際建議,也能讓你對每個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,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喔。


(本文保留所有權利,禁止網路媒體業者未授權轉載)
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