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1年6月28日 星期一

不買實支實付醫療險的原因


作者:林逸婷醫師





七月一日起,多家保單喊漲


從今年7月1日起,保單又要大風吹,多張醫療險保單即將改版或停售。原因就在於金管會最新公布的「第6回生命表」。

所謂生命表啊,就是統計國人壽命及死亡率的概率表。上一次的版本已經是九年前了,經過這幾年,台灣人的死亡率下降,平均壽命也延長至80.9歲。

因此保險業也會針對這個趨勢,做出相對應的調整。因為死亡率下降,壽險將變得比較便宜。而人們愈活愈老,預期將花費的醫療費用也愈來愈高,因此在醫療險、長照險方面,保費即將看漲。
 
其中有幾家熱銷的實支實付保單,漲幅更來到驚人的30%以上。

說到實支實付醫療險,其實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,就是「只要不超過上限,你花多少、保險公司就賠多少」的保險,主要用在住院醫療以及門診手術。當然各家還有很多條文細節要注意。在這些年謂為主流,甚至大多數人都買到兩家以上的實支實付。


不過,還是有些人沒有買這樣的保單。我最常聽過的三個理由如下,我們一起來看看:


1. 爸媽小時候就有幫我買很多保險了


小時候買的保單,大多是「日額型」給付,也就是依住院天數,一天賠個一千、兩千。對目前動輒好幾萬的自費醫材,以及好幾千起跳的單人病房,其實是遠遠不夠的。最好還是要依人生階段,定期檢視保單。


2. 保費太貴,我用健保就好


根據金融研訓院最新調查顯示,超過3成的國人存款低於5萬元,將近2成的民眾一周籌不出10萬元。其實有一大半民眾,在財務上是很脆弱、禁不起風險的。

但是身為醫師就很清楚,健保能提供的範圍,只有最基本的保障。而且並不只限於選擇性的醫療行為,攸關生命或生活品質的醫療,其實也早已跟自費項目掛勾。例如塗藥的心臟支架、功能性較好的人工關節人工椎間盤等等,都是動輒幾十萬的開銷。


3. 我有錢,我需要的時候再自費就好


這點也是我最常聽過的說法,有些人會大力主張保險是負期望值,大多數人買了都是賠錢,繳那麼多保費也賺不回來,不如自己存錢自己付醫藥費就好。

這樣的說法,在事實上是對的,但觀念上有點誤會。保險本來就不是用來賺錢的工具,而是一種風險的分攤。只怕一萬不怕萬一,買醫療險我還是希望當那不要用到的95%,不是想當那5%賺回本的人啊。


這時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,來決定是否需要實支實付。

如果你買東西都不心疼也不用比較、不管什麼都直接選最頂級最好的,那這樣的人,還真的不需要實支實付醫療險。不但有足夠的財力,而且在自費項目選擇上也能不猶豫不手軟。

但如果你是一個買東西都要做功課,研究一堆看性價比的人 (就像我)。收入還可以,不缺那每年一兩萬的保費,那我想實支實付就還是保下去吧... 不然光是做決定就累死自己了。

現在的自費名目多得不得了,例如A醫材比B醫材功能高出5%,但是價格貴了5萬,選哪個好?或者開刀時要不要自費止痛?3D影像?拋棄式過濾裝置?保溫器材?住院時健保房不用錢,雙人房一天2500,單人房一天5500,還要住個十幾天才能出院,還要支付看護費,這時又該怎麼選?

如果保險公司會幫你付,其實大多數人就不會猶豫了吧,直接選最高級的就好!但如果每個項目都要自掏腰包,不免會陷入煩惱,花少了擔心治療不如預期,花多了又心疼、覺得不是每個都有必要。都已經生病了還要困擾這些,好心酸啊。


當然實支實付也有缺點,例如通常都有最高年齡的限制,到了75或80歲之後就沒有保障了。以及保險公司有可能會以損率太高而片面漲價 (請搜尋宏泰薰衣草保單事件)。

以上只是我的個人想法分享,不見得適用於所有情形。但是整體而言,我認為這還是對大多數人很實用的一張保單,有需要請跟自己的保險業務員討論喔。


(本文保留所有權利,禁止網路媒體業者未授權轉載)
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